
《獅吼記》謝幕。 竺暨元 攝
11月21日至23日,上海昆劇團(tuán)帶著三出拿手劇目《玉簪記》《獅吼記》《販馬記》,來到香港,在西九文化區(qū)戲曲中心為香港觀眾獻(xiàn)上精彩演出。笛聲悠揚(yáng),唱腔婉轉(zhuǎn),滿座的劇場內(nèi),觀眾聚精會神,生怕錯過一句臺詞,漏看一個眼神。“非常精彩,比我想象的還要好!”首場演出《玉簪記》結(jié)束,坐在記者身邊的觀眾何先生說。這三出戲都帶有些喜劇元素,觀眾在欣賞表演之余,還傳出了不少會心的笑聲。上昆的演出,為香港觀眾帶去了充滿歡樂的藝術(shù)享受。
此次演出陣容齊整,上昆的黎安、余彬、沈昳麗、胡維露、羅晨雪、張偉偉等眾多名角聯(lián)袂赴港。黎安說:“這次帶來的三出戲,是我們上海昆劇團(tuán)的‘看家戲’,既喜慶歡快,也有優(yōu)美唱段和細(xì)膩表演。它們源自岳美緹、張靜嫻、蔡正仁、計鎮(zhèn)華等藝術(shù)家的經(jīng)典傳承,如今由我們‘昆三班’‘昆四班’的演員接棒。我們非常高興,終于能將這份凝結(jié)了前輩心血的藝術(shù)成果帶到香港,向觀眾們作一次集中的匯報演出!
這樣的匯報演出,自然吸引了大量觀眾。先拍海報,再與海報上的演員來個自拍合影,羅老先生是這樣開始他的三天看戲之旅的。何先生是地道的香港人,此前只在屏幕上看過上昆的演出,“我一看到演出信息,就馬上買了票,現(xiàn)場看肯定感受不一樣!焙蜗壬I的是《玉簪記》和《販馬記》的票,他說,要不是22日有事,真想三場全看。和何先生一樣,連看兩場或三場的觀眾不在少數(shù)。三天的演出中,記者碰到過好些位“熟面孔”。戲曲中心的票務(wù)也告訴記者,票早早就賣光了,很多人都盼著能一睹上昆的風(fēng)采。
《玉簪記》由胡維露和羅晨雪主演。在以往的《玉簪記·秋江》一折的演出中,生旦兩位演員在唱完曲牌“小桃紅”后,多把后面的“下山虎”“五韻美”兩支曲子略去。羅晨雪告訴記者,這次,她和胡維露商量,能否把這兩支曲牌恢復(fù)起來。沒想到,兩人一拍即合。羅晨雪說,加上兩支曲牌后,雖然只是多了七八分鐘戲,但能讓整出戲更完整,對她們兩人來說,也是一個挑戰(zhàn)。不過,“年輕,就要敢于嘗試”。從現(xiàn)場的反應(yīng)來看,她們的嘗試很成功,《秋江》演完,觀眾掌聲熱烈。
在香港觀眾很熟悉的電影《河?xùn)|獅吼》中,張柏芝扮演的柳氏給人留下蠻橫悍婦印象。上昆的《獅吼記》由黎安、余彬和張偉偉共同出演!霸趺唇裉炜吹降牧嫌悬c可愛呢?”演出結(jié)束時,觀眾許小姐和同伴討論起了觀后感。對這個評價,出演柳氏的余彬肯定會引為知己。她的柳氏,并不是一味的高聲喊叫,有妒的一面,也有愛的一面,帶著夫妻間的生活情趣。她說,“柳氏對丈夫有著一種愛的較真”。余彬告訴記者,老師很晚才把這出戲傳給她,就是因為這出戲并不好演,演員在表演上要特別的生活化、特別的松弛,在把握度上,需要充足的演出經(jīng)驗。
這是一種舞臺上的分寸感。羅晨雪也深有同感。她的老師張靜嫻對她反復(fù)強(qiáng)調(diào)的,就是分寸兩字。演《玉簪記》中的《琴挑》這一折,分寸拿捏太重要了,拿捏不好,要么太溫,要么太火,都沒法和人物有很好的銜接。這次演出,是她又一次在舞臺上駕馭陳妙常這個角色,“希望這是一次比一次好的過程”。
《販馬記》是一出京昆兩門抱的劇目,不光是昆劇名家,很多京劇名家也演過這出戲。這次赴港,黎安、沈昳麗、胡維露、張偉偉等演員一起為觀眾獻(xiàn)上《販馬記》。如何更好地演出自己的特色,表達(dá)好人物?沈昳麗說,這要且琢且磨。雖然《販馬記》是老戲,但每一次演出,她都是當(dāng)作新戲來演。這樣演出才永遠(yuǎn)會有生命力。羅老先生說,“這三天的戲看下來,很過癮”,不光是藝術(shù)上的享受,還看到了“精神上的傳承”,期待下次再在香港看到上昆的演出。(特派記者 竺暨元)
原標(biāo)題:
上海昆劇團(tuán)赴港連演三天“看家戲”
笛聲悠揚(yáng)、唱腔婉轉(zhuǎn)、劇場滿座,不少觀眾連看三天直呼精彩過癮
長按二維碼關(guān)注精彩內(nèi)容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