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竹竿舞、奏鼻簫、制作黎錦、鉆木取火……在海南大學,一門名為“非遺傳承·黎族特色文化”的通識課程火了。主講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執(zhí)教,來自不同專業(yè)的學生在課堂中感受非遺、學習技藝。
“腳一踩,紡輪就轉起來了!”一名學生踩動著腳踏紡車,和同伴分享操作心得。雪白的海島棉在指尖逐漸拉長、變細,繞成一縷縷柔韌的線。一旁,一盆靛藍染液散發(fā)出淡淡植物清香,學生們將剛捻好的棉線小心浸入其中。攪動、浸泡、晾曬,藍色在紗線上一點點暈染開來。
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熙正與四位非遺傳承人一道,將黎錦制作中的紡、染、織、繡技藝帶進課堂,手把手帶學生上手實踐!翱椀臅r候,線要繃直,腰也不能太僵硬!眹壹壏俏镔|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黎族傳統(tǒng)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一邊演示,一邊細心糾正學生的姿勢。
教室里,踞腰織機整齊排開,坐上織機的學生,腿夾木板,腰系布帶,一手拿梭子,一手執(zhí)挑花刀。伴隨著“推—送—挑—壓”的口令,細密的絲線穿梭交織,布面上慢慢浮現(xiàn)出幾何紋樣的雛形。
“親手碰觸到那些斑斕的絲線時,才真正體會到知易行難!焙D洗髮W2024級通信工程專業(yè)學生李政澤說,“很開心有這么一門課,能讓我近距離感受黎族文化的絢麗多彩!”
傳承人介紹器具和工序的同時,引導學生動手操作;課程教師則講解背后的文化典故!斑@些植物染料是用什么制作的?”“這些花紋有怎樣的寓意?”學生們邊學邊問,教室里熱鬧非凡。
海南大學這門課程2016年開設,起初是傳播民族文化的專業(yè)選修課。今年春季,課程以全新姿態(tài)納入學校通識課程體系,向全校學生開放。教學方式也同步升級,采取“授課教師+傳承人導師+學生”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,融合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。
“我們的目標是讓這門課成為像體育課一樣的標配課程,讓每位海大學子都有機會體驗非遺!焙D洗髮W本科生院副院長王志剛表示,學校正不斷優(yōu)化“非遺傳承·黎族特色文化”課程,從課程制度、經(jīng)費資源、師資建設等多方面給予重點支持,并探索將AI技術、跨媒體表達等融入教學,打造沉浸式非遺學習平臺,助推課程高質量發(fā)展。
“這不是一門簡單的體驗課,它讓我們真正走近非遺,理解傳承的意義。”不少學生在課堂上表示。隨著課程不斷打磨,這門聚焦海南地域文化的非遺通識課,正成為連接傳統(tǒng)與青春的橋梁,滋潤著更多年輕人的心靈。
(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陽)
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(nèi)容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