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廣網宣城11月24日消息(記者趙家慧)一節(jié)竹子,能夠變成什么?在皖南竹木根雕傳承人、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”獲得者靳朝暉的手下,它能變成飛禽走獸、花鳥蟲魚、梅蘭竹菊……皆是栩栩如生。
化枯根為根藝,化腐朽為神奇,55歲的靳朝暉說,雖然手工根雕費時費力,但一刀一筆一劃都是電子雕刻取代不了的,只有一絲不茍、精雕細琢,根雕作品才能有情有性,才能經得起時光的考驗。
從愛好到堅守,三十載為“根”癡狂
廣德多竹,縣域內竹林面積88萬畝。皖南竹木根雕技藝發(fā)展于此地,具有天時地利的優(yōu)勢。作為廣德市獨有的一種珍貴民間藝術,2014年,皖南竹木根雕技藝入選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。靳朝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從幼年時受父親影響,養(yǎng)成竹刻愛好,到參軍入伍,成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戰(zhàn)士,從軍時光磨煉了靳朝暉耐得住寂寞的心性、精進了他的藝術理論水平。退伍后,靳朝暉也曾自己開店,但生意牽扯了他大量的精力,為了追求藝術創(chuàng)作,靳朝暉做出了個令親朋好友驚訝的決定:轉讓店面,一門心思撲在根雕藝術上。
自此,靳朝暉幾乎整日與刻刀相守、與竹根為伴,成了別人眼中為“根”癡狂的人。從1990年至2011年,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,他靠著一點一滴的自學、鉆研竹木雕刻藝術,最終創(chuàng)作出了幾百件根雕藝術品!懊刻,他的身上都是竹木的碎屑。吃飯時候如果有了新的想法,連飯都不吃了,又鉆回工作間里了!奔胰苏f。
憑借著這股鉆勁兒,靳朝暉的根雕作品在國家級、省級的展會中屢獲佳績!渡袼恪窐s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、《恩》榮獲十二屆天工藝苑·百花杯金獎、《犀牛望月》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國家級培訓項目“薪火杯”最佳作品獎,《降龍》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、《穿山登甲》被中國木雕博物館收藏……他本人先后被評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,省皖南竹木根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宣城市首批拔尖人才等,享受安徽省政府技能人才特殊津貼。
創(chuàng)辦博物館,傳統(tǒng)藝術要“活下去”
從個人成就到這項“小眾”藝術的傳承,靳朝暉在一筆一劃間決定了一件事:創(chuàng)辦皖南竹木根雕博物館!只有更多人知道、了解、喜歡皖南竹木根雕,這項傳統(tǒng)藝術才有機會傳承下去。
建博物館并非易事,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財力。十多年來,靳朝暉跑遍各家單位,在他的積極努力下,2013年5月,廣德首家皖南朝暉竹木雕刻博物館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,為更多人欣賞竹木根雕作品、了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全新的“窗口”。
如今,踏入皖南朝暉竹木雕刻博物館,清幽的木頭香味撲面而來,造型精致的竹木根雕作品琳瑯滿目,儼然是一個由竹木構成的藝術世界。在這里,靳朝暉繼續(xù)他的藝術追求,他常常在此創(chuàng)作,一坐就是一天!案駝(chuàng)作者要有一雙發(fā)現(xiàn)美的眼睛!苯瘯熣f,“每一個樹根都是大自然的藝術品。雕刻之前,先要仔細端詳、揣摩,根據木頭的紋理、走勢構思圖案。根雕講究的是‘三分人工,七分天成’,保持樹根最自然的狀態(tài)才是好的作品!
目前,博物館里設有皖南本土特色竹木工藝美術品展示藝術館、皖南竹木根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、竹木根雕刻大師工作室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功能室,成為集皖南竹木根雕歷史文化、精粹作品展示和學習、交流、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。
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





